加拿大華裔患糖尿病 10年增15倍|大紀元多倫多

2024-11-25 | 星期一

加拿大華裔患糖尿病 10年增15倍


【大紀元2013年05月31日訊】(大紀元記者周行、伊鈴多倫多報導)最新發表在《糖尿病護理》雜誌上的一項新的研究顯示,加拿大華裔移民及後代肥胖率一直較低,但他們患糖尿病的風險卻較高。

臨床評估科學研究所(Institute for Clinical Evaluative Sciences)的這項研究發現,過去10年的時間內,安省華裔糖尿病診斷率大幅飆升,而同期安省歐洲裔居民的糖尿病個案增加相對較小。

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Baiju Shah說,這個結果令人吃驚,因為華裔加拿大人歷史上不被視為高風險的人群。南亞、非洲或原住民血統的加拿大人已經被廣泛確認為易患糖尿病,最新的研究表明,華裔人口也應該被考慮屬於同一類人群。

Shah對加通社說:「我認為已經證明,新發病例正在迅速增加,所以,在幾年內,華裔人口中的糖尿病患者人數將趕上及超過歐洲裔人群的數字。」

華人肥胖和患糖尿病不成比例

Shah和一組研究人員以加拿大統計局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收集的數據為基礎,收集了安省歐洲裔及華裔血統居民的數據。在1996年和2005年之間,他們追蹤了超過77,000人的病歷,並找出新確診的糖尿病病例。

該研究發現,在1996年,歐洲裔血統的加拿大人每年每1,000人有7.8個新病例,這個數字在研究結束時升至9.7個新病例(上升24%);超重或極肥胖的人數比例其間從50%上升到55%。

同期華裔人口的肥胖人數比例錄得從1996年的20%上升到2005年的25%,雖然增長速度相當,但比率明顯低於歐洲裔人群。但糖尿病診斷率的上升卻與肥胖不成比例,新診斷病例從每1,000人1.3人升至19.6人,是10年前的15倍,已經是歐洲裔人群犯病率的2倍多。

安省心臟及中風基金會華人分會董事楊柏洪對《大紀元》表示,人體正常的血糖維持靠胰腺分泌調節,當人的年齡超過35歲,胰腺的分泌調節功能下降,對血糖的分解能力下降,從而導致血糖濃度升高,影響血管功能,引起血管硬化。

他說,中國人的主食是米飯,屬於澱粉食物,澱粉經過分解變成糖,如果吃得太多,胰腺功能又不足,容易導致血糖過高。通常情況下,成人每餐半碗飯就夠了;40歲以後,飯量應該減少。

華裔第二代移民飲食西化

Shah稱,華裔糖尿病診斷率急升的原因還是個謎,但醫學界常識性的解釋是,有些少數族裔群體在開始食用北美高度加工的食物,以及過上坐多、活動少的生活後,會更易患上糖尿病。他說,從理論上的解釋,人們食用傳統食物而非能量密度高的食物時,不易增重,身體比較健康,不易患上糖尿病;但他們採用更西化的生活方式後,患糖尿病的機會迅速增加。

楊柏洪表示,安省心臟病中風基金會倡議華裔人士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,飲食要講究低鹽、低脂肪、低膽固醇。華人煮食的食材和醬汁中常含有過高的鈉或脂肪,加上有不少華人接受了傳統西方飲食和缺乏運動的生活習慣,因而引發一些健康風險。「病從口入。如果吃得不健康,就容易導致疾病。」

他表示,移民之前,大部分華人人的心血病發生率很低,但是來到加拿大以後,有很多人就隨之西方社會的飲食習慣了,特別的小孩和年輕人,很喜歡吃西式食品,如炸薯條、炸薯片、三文治、匹薩餅等。這些食品在中國大陸、香港、台灣都很少吃,來到這裡以後,就開始大量的吃。

「撿到西方不健康飲食習慣的同時,也把疾病攬到了身上。」他說。

他表示,華人的飲食習慣主要有3個不健康因素:即高鹽、高脂肪、高膽固醇。華人烹調時習慣煎、炸、炒,油的用量太多。脂肪的來源除了肉類之外,還包括油。久而久之就導致油脂攝入過多,可能導致肥胖及心血管疾病。

該研究的發現對保健從業員及制定政策者來說應該是一個警示。Shah說,他們在做計畫時,需要開始考慮華裔加拿大人的需要。華裔血統的人可能需要像其他被認為是高醫學風險的族裔人群那樣,成為更嚴格的糖尿病篩查及更加專注的預防策略的關注對象。「我們需要在華裔社區考慮這事,就像我們已經在南亞社區、非洲裔社區所做的那樣,保證有足夠的保健資源用於糖尿病及其併發症。」

(責任編輯:林妍)